只因為年輕啊

一、愛恨

小說課上,正講著小說,我停下來發問:「愛的反面是什麼?」,
「恨!」大約因為對答案很有把握,他們回答得很快而且大聲,
神情明亮愉悅,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過一個不懂中國話的老外,
隨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他們唱歌般快樂的聲音竟在說一個「恨」字。

我環顧教室,心裡浩嘆,只因為年輕啊,只因為年輕啊,
我放下書,說:「這樣說吧,譬如說你現在正談戀愛,然後呢?

就分手了,過了五十年,你七十歲了,有一天,黃昏散步,
冤家路窄,你們又碰到一起了,這時候,對方定定的看著你說:『XXX,我恨你!』
如果情節是這樣的,那麼,你應該慶幸,居然被別人痛恨了半個世紀,
恨也是一種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五十年也不簡單,
怕就怕在當時你走過去說『XXX,還認得我嗎?』
對方愣愣的呆望著你說:『啊,有點面熟,你貴姓?』」

全班學生都笑起來,大概想像中那場面太滑稽太尷尬吧?
「所以說,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笑罷的學生能聽得進結論嗎?

──只因為太年輕啊,愛和恨是那麼容易說得清楚的一個字嗎?




二、受創

來採訪的學生在客廳沙發上坐成一排,其中一個發問道:
「讀你的作品,發現你的情感很細緻,並且總是在關懷,
但是關懷就容易受傷,對不對?那怎麼辦呢?」

我看了她一眼,多年輕的額,多年輕的頰啊,有些問題,
如果要問,就該去問歲月,問我,我能回答什麼呢?

但她的明眸定定的望著我,我忽然笑了起來,幾乎有點捉狹的口氣:
「受傷,這種事是有的 ──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
你非要把你自己保衛得好好的不可嗎?」她驚訝的望著我,一時也答不上話。

人生世上,一顆心從擦傷、灼傷、撞傷、壓傷、扭傷,乃至到內傷,那能一點傷害都不受呢?
如果關懷和愛就必須包括受傷,那麼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
基督不同於世人的,豈不正在那隻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

小女孩啊,只因年輕,只因一身光燦晶潤的肌膚太完整,你就捨不得碰撞就害怕受創嗎!





三、經濟學的旁聽生

「什麼是經濟學呢?」他站在臺上,戴眼鏡,灰西裝,聲音平靜,典型的中年學者。
臺下坐的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而我,是置身在這二百人大教室裡偷偷旁聽的一個。

從一開學我就昂奮起來,因為在課表上看見要開一門「社會科學概論」的課程,
包括果位教授來設「政治」「法律」「經濟」「人類學」四個講座。

想起可以重新做學生,去聽一門門對我一而言嶄新的知識,
那份喜悅真是掩不住藏不嚴,一個人坐在研究室裡都忍不住要輕輕的笑起來。


「經濟學就是把『有限資源』做「最適當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下的學生沙沙的抄著筆記。

「經濟學為什麼發生呢?因為資源『稀少』不單物質『稀少』,時間也『稀少』,
──而『稀少』又是為什麼?因為,相對於『欲望』一切就顯得『稀少』了………….」

原來是想在四門課裡跳過經濟學不聽的,因為覺得討論物質的東西大概無甚可觀,
沒想到一走進教室來竟聽到這一解釋。

「你以為什麼是經濟學呢?一個學生要考試,時間不夠了,書該怎麼唸,這就叫經濟學啊!」

我楞在那裡反覆想著他那句
「為什麼有經濟學──因為稀少──為什麼稀少,因為欲望」而麻顫驚動,
如同山間頑崖愚壁偶聞大師說法,不免震動到石骨土髓格格作響的程。

原來整場生命也可作經濟學來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

而人的不幸卻在於那顆永遠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躍動,
有所未足的心,為什麼是這樣的呢?

為什麼竟是這樣的呢?

我痴坐著,任淚如麻不敢去動它,不敢讓身旁年輕的助教看到,
不敢讓大一年輕的孩子看到。

奇怪,為什麼他們都不流淚呢?只因為年輕嗎?
因年輕就看不出生命如果像戲,也只能像一場短短的獨幕劇嗎?

「朝如青絲暮成雪」,乍起戶落的一朝一暮又何嘗真有少年與壯年之分?

「急罰盞,夜闌燈滅」,匆匆如赴一場喧嘩夜宴的人生,又豈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別?

然而他們不悲傷,他們在低頭記筆記。聽經濟學聽到哭起來,這話如果是別人講給我聽的,
我大概會大笑,笑人家的濫情,可是…….


『所以,』經濟學教授又說話了,
「有位文學家卡萊亞這樣形容:經濟學是門『憂鬱的科學』….」

我疑惑起來,這教授到底是因有心而前來說法的長者,還是以無心來渡脫的異人?

至於滿堂的學生正襟危坐是因歲月尚早,
早如揭衣初涉水的淺溪,所以才凝然無動嗎?

為什麼五月山梔子的香馥裡,
獨獨旁聽經濟學的我為這被一語道破的短促而多欲的一生而又驚又痛淚如雨下呢?







四、如果作者是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詩選的課上,我把句子寫在黑板上,問學生:

「這句子寫得好不好?」

「好!」

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像真心的,大概在強說愁的年齡,
很容易被這樣工整、俏皮而又悵惘的句子所感動吧?

「這是詩句,寫得比較文雅,其實有一首新疆民謠,
意思也跟它差不多,卻比較通俗,你們知道那歌辭是怎麼說的?」

他們反應靈敏,立刻爭先恐後的叫出來: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飛去不回頭,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那性格活澄的乾脆就唱起來了。

「這兩種句子從感性上來說,都是好句子,但從邏輯上來看,卻有不合理的地方-當然,
文學表現不一定要合邏輯,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們看得出來問題在那裡?」

他們面面相?,又認真的反覆念誦句子,卻沒有一個人答得上來。

我等?他們,等滿堂紅潤而聰明的臉,卻終於放棄了,
只因太年輕啊,有些悲涼是不容易覺察的。


「你知道為什麼說『花相似』嗎?是因為陌生。

因為我們不懂花,正好像一百年前,
我們中國是很少看到外國人,所以在我們看起來,
他們全是一個樣子,而現在呢,我們看多了,
才知道洋人和洋人大有差別,就算都是美國人,
有的人也有本領一眼看出住紐約、舊金山和南方小城的不同。

我們看去年的花和今年的花一樣,是因為我們不是花,
不曾去認識花,體察花,如果我們不是人,是花,
我們會說:『看啊,校園裡每一年都有全新的新鮮人的面孔,
可是我們花卻一年老似一年了。』


 同樣的,新疆歌謠裡的小鳥一去不回,太陽和花其實也是一去不回的,

太陽有知,太陽也要說:
『我們今天早晨昇起來的時候,
已經比昨天疲軟蒼老了,奇怪,人類卻一代一代永遠有年輕的面孔….』

我們是人,所以感覺到人事的滄桑變化,其實,人世間何物沒有生老病死,
只因我們是人,說起話來就只能看到人的痛,你們猜,
那句詩的作者如果是花,花會怎麼寫呢?

「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他們齊聲回答。

他們其實並不笨,不,他們甚至可以說很聰明,可是,剛才他們為什麼全不懂呢?
只因為年輕,只因為對宇宙間生命共有的枯榮代謝的悲傷有所不知啊!



五、浪擲


開學的時候,我要他們把自己形容一下,
因為我是他們的導師,想多知道他們一點。

大一的孩子,新從成功嶺下來,從某一點上看來,也只像高四罷了,
他們倒是很合作,一個一個把自己盡其所能的描述了一番。

等他們說完了,我忽然覺得驚訝不可置信,他們中間照我來看分成兩類,
有一類說「我從前愛玩,不太用功,從現在說,我想要好好讀點書」,
另一類說「我從前就只知道讀書,從現在起我要好好參加些社團,或者去郊遊。」

奇怪的是,兩者都有輕微的追悔和遺憾。

我於是想起一段三十多年前的舊事,那時流行一首電影插曲(大約是叫漁光曲吧),
阿姨舅舅都熱心播唱,我雖小,聽到「月兒彎彎照九州」
覺得是可以同意的,卻對其中的另一句大為疑惑。

「舅舅,為什為要唱『小妹妹青春水裡流(或「丟」?不記得了)』呢?」

「因為她是漁家女嘛,漁家女打魚不能去上學,當然就浪費青春啦!」

我當時只知道自己心裡立刻不服氣起來,但因年紀太小,不會說理由,不知怎麼吵,
只好不說話,但心中那股不服倒也可怕,可以埋藏三十多年。

等讀中學聽到「春色腦人」,又不死心去問,春天這麼好,為什麼反而好到令人生惱,
別人也答不上來,那討厭的甚至眨眨狎邪的眼光,暗示春天給人的惱和「性」有關。

但事情一定不是這樣的,一定另有一個道理,那道理我隱約知道,卻說不出來。

更大以後,讀浮士德,那些埋藏許久的問句都?攏過來,我隱隱知道那裡有一番解釋了。


年老的浮士德。

坐對滿屋子自己做了一生的學問,在典籍冊頁的陰影中他乍乍瞥見窗外的四月,
歌聲傳來,是慶祝復活節的喧嘩隊伍。

那一霎間,他懊悔了,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都拋擲了,
他以為只要再讓他年輕一次,一切都會改觀。

中國元雜劇裡老旦上場照例都要說一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說得淡然而確定,也不知看劇的人驚不驚動),
而浮士德卻以靈魂押注,換來第二度的少年以及因少年才「可能擁有的種種可能」。

可憐的浮士德,學究天人,卻不知道生命是一樁太好的東西,
好到你無論選擇什麼方式渡過,都像是一種浪費。


生命有如一枚神話世界裡的珍珠,出於砂礫,
歸於砂礫,晶光瑩潤的只是中間這一段短短的幻象啊!

然而,使我們顛之倒之甘之苦的不正是這短短的一段嗎?

珍珠和生命還有另一個類同之處,那就是你傾家蕩產去買一粒珍珠是可以的,
但反過來你要拿珍珠換衣換食卻是荒謬的,就連鑲成珠墜掛在美人胸前也是無奈的,
無非使兩者合作一場「慢動作的人老珠黃」罷了。

珍珠只是它圓燦含彩的自己,你只能束手無策的看著它,
你只能歡喜或喟然-因為你及時趕上了它出於砂礫且必然還原為砂礫之間的這一段燦然。

而浮士德不知道-或者執意不知道,他要的是另一次「可能」,
像一個不知是由於技術不好或是運氣不好的賭徒,總以為只要再讓他玩一盤,他準能翻本。

三十多年前想跟舅舅辯的一句話我現在終於懂得該怎麼說了,
打漁的女子如果算是浪擲青春的話,挑柴的女子豈不也是嗎?

讀書的名義雖好聽,而令人眼目為之昏眊,脊骨為之佝僂,還不該算是青春的虛擲嗎?

此外,一場刻骨的愛情就不算煙雲過眼嗎?一番功名利祿就不算滾滾塵埃嗎?
不是啊,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春色惱人」那句話現在也懂了,
世上的事最不怕的應該就是「兵來有將可擋,水來以土能掩」,只要有對策就不怕對方出招。

怕就怕在一個人正小小心心的和現實生沽鬥陣,
打成不手之際,忽然陣外冒出一個叫宇宙大化的對手,
他斜裡殺出一記叫「春天」的絕招,身為人類的我們真是措手不及。

對著排天倒海而來的棑紅柳綠,對著蝕骨的花香,
奪魂的陽光,生命的豪奢絕豔怎能不令我們張皇無措,
當此之際,真是不做什麼既要懊悔-做了什麼也要懊悔。

春色之叫人氣惱跺腳,就是氣我們無招以對啊!

回頭來想我導師班上的學生,聰明穎悟,卻不弓免一半為自己的用功後悔,
一半為自己的愛玩後悔-只因為年輕啊,只因太年輕啊!

以為只要換一個方式,一切就扭轉過來而無憾了。

孩子們,不是啊,真的不是這樣的,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
甚至連一場匆匆的春天都太完美,完美到像喜慶節日裡一個孩子手上的氣球,
飛了會哭,破了會哭,就連一日日空癟下去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


所以,年輕的孩子,連這麼簡單的道理你難道也看不出來嗎?

生命是一個大債主,我們怎麼混都是他的積欠戶。

既然如此,乾脆寬下心來,來個「債多不愁」吧!

既然青春是一場「無論做什麼都覺是浪擲」的憾意,
何不反過來想想,那麼,也幾乎等於「無論誠懇的做了什都不必言悔」,
因為你或讀書或玩,或作戰,或打漁,恰恰好就是另一個人嘆氣說他沒做成的。


-然而,是這樣的嗎?不是這樣的嗎?

在生命的面前我可以大發職業病做一個把別人都看作孩子的教師嗎?
抑或我仍然只是一個太年輕的蒙童,一個不信不服欲有所辯而又語焉不詳的蒙童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